曲全福:中國航母的“監造官”
2013-04-23 08:24:30 來源:中新社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不到40歲的曲全福,已是兩鬢全白。他煙癮很大,一根接一根地抽。這兩個突出的特征,見證了他8年來為中國第一艘航母建造承受的壓力和付出的心血。作為海軍裝備部駐大連某軍事代表室副總代表,看到遼寧艦駐泊青島某軍港,曲全福欣慰地說,能圓滿地交出這條大船,他盡職盡責了。
在曲全福的背后,有著一支同樣盡職盡責的海軍軍代表隊伍,他們攜手全國近千家科研院所和設備建造廠家,以興裝強軍的執著,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那年初秋的一天,中國作出重大決策:續建“瓦良格”號航母。自那一天起,中國航母工程正式啟動。從總部到海軍,都成立了專門機構,專項負責航母工程建設。
海裝駐沈陽某軍代局領受了監造航母任務。當“瓦良格”號被拖到大連某船廠時,“就是一個銹跡斑斑、千瘡百孔的空殼子”。續建,實際工作不亞于新建,甚至難于重新開建。8年來一直在大連,參與和見證了從“瓦良格”到“遼寧艦”的軍代局副局長陳放告訴中新社記者,沒有圖紙資料、沒有標準規范、沒有技術儲備,沒有組織管理經驗,就這樣起步了。
一切從進艙勘驗開始。隨著工程的進展,大家發現,航母建設的復雜性,遠遠超過他們當初的想象。曲全福扮演“作戰參謀、項目經理”的雙重角色,沒日沒夜地組織工廠9個部門摸清了全艦的技術狀態和工程總量、余量,并按照交付節點倒排,幾十個月的工程計劃躍然眼前。
建航母,在中國是開天辟地第一次,參與工程的每個人也都是第一次,風險比平時大得多。
航母平臺第一次進塢前夜,軍地召開了聯席會研究進塢具體工作,氣氛異常緊張。第二天,進塢工作按計劃實施,當艦艏到達塢門時,突然風力加大,在這樣的風力下,進塢風險進一步加大。船體專家莫立新根據經驗判斷可通過加大絞盤拉力等措施保證船的穩定,并大膽主張按原計劃進行。
第二天,航母平臺緩緩進到塢口。然而,就在航母平臺快坐墩時,探測聲吶突然報警(產品庫 求購 供應),現場氣氛驟然緊張。潛水員下去探摸后,證實確有長寬高達數米的異物附著在艦體,F場其他專家說是艦體防護罩,無礙進塢。
莫立新堅持:必須進行實際探摸作業,徹查原因!結果出來,證實那是一塊強度極高的“下水托架”。
直到中新社記者4月初采訪莫立新時,他仍然為當初的情景感到后怕:幸虧進行了徹查,如果貿然坐墩,艦、塢都將受創。
“細心,細心,再細心!”航母工程的每一個工地,都拉起這條橫幅,以此提醒每個人加強責任心和事業心。
除了責任,航母工程需要更多的是科學態度。“研制航母,別人可以對我們技術封鎖,但沒有人能封鎖我們創新的激情。”數年的監造之路上,每個軍代表都銘記著、踐行著這句話。
建造航母,是一項相當龐大的工程。當“船能動”成為現實時,“機上艦”的問題也同時擺在軍代表的面前。
殲-15艦載機首次在航母上成功起降的背后,是裝備監造官們的身影。從立項到首飛,再到成功著艦,海裝駐沈陽某航空軍代表室連續奮戰,全時段無縫隙開展軍檢驗收,創造了殲-15艦載機裝備一次交驗合格率達100%的紀錄。
艦載機著陸對甲板阻攔裝置要求極高。研制監造阻攔裝置的重任,落在海裝駐上海某軍代表室。阻攔索裝置涉及機械、電氣、液壓等諸多技術,是十分龐雜的工程。薛紅軍、趙博等軍代表迎難而上。隨著殲-15艦載機首次著艦試驗取得成功,中國艦載機終于有了自己的“生命線”。
為了早日實現航母夢,軍代表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從遼寧艦第一次開動到駐泊青島,曲全福天天在船上。航母交付部隊后,他深知還會有許多后續工作,F在,他仍然常常大連、青島來回跑。“忙,累,但也是作為航母"監工"的幸福。”他笑言。